科学网[转载]《世界中医药》访谈系列:创新针刺
访谈人:方剑乔,男,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岐黄学者、全国和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对象,浙江省卫生高层次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针灸学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担任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针灸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负责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中医学)负责人,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负责人,国家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负责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针灸神经病学研究)负责人,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针灸医学)和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针灸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
长期致力于针灸镇痛和麻醉相关研究,以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主攻方向。在电针镇痛研究、针药复合麻醉研究、针药结合治疗风湿性疼痛研究、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方面有较高造诣,三叉神经痛、肩周炎诊疗方案形成国家中医药临床指南和临床路径。擅长应用针灸、针药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肩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脑卒中后遗症等疾病。在国内较早提出慢性痛的“瘀虚交错”理念,率先提出针灸临床三维诊治体系,总结电针镇痛参数和穴位选择规律。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其中一、二等奖各3项;主编教材10余部、出版专著6部,其中《刺法灸法学》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执教35年的时间里,他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2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84名、同等学力硕士17名、留学生8名;目前在培研究生4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26名、同等学力硕士3名、留学生4名。同时还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
记者:方教授,您好,针灸作为华夏子孙的独特技艺,随着历史的洪流不断传承和发展,2010年针灸成功入遗标志着针灸正式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您作为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带头人,始终奋战在针灸临床和科研第一线,尤其是在针灸镇痛方面成绩卓著,请问当时您为什么会选择针刺镇痛这个方向呢?与镇痛药物相比较,针灸镇痛有何特点和独特优势?
方剑乔教授:为什么会选择针刺镇痛作为研究方向?
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有很多共性。20世纪50 年代中国医学专家提出了“针刺麻醉”,70年代针刺麻醉在全国热起来。虽然当时门诊还是以中风后遗症的病人为多,但受针刺麻醉的启发,我开始关注针刺镇痛,发现针刺镇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效应,从而对针刺镇痛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我拿到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去日本留学,就选择了“针刺镇痛”研究为主攻方向,师从日本在疼痛研究领域领先的大学-昭和大学医学部的武中千重先生。
与镇痛药物相比较,针灸镇痛有何特点和独特优势?
尽管针刺镇痛效果在多数情况下不如药物的镇痛效果,但针灸镇痛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一,针刺镇痛是无不良反应的绿色疗法。镇痛药物从吗啡到非甾体类抗炎药,都有其显著的不良反应:现有的临床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痛,而阿片类药物容易耐受和成瘾;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炎性痛,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显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采用抗惊厥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痛,而抗抑郁药也极容易耐受。针刺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刺激疗法,主要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疼痛调制系统发挥镇痛效果,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第二,针刺镇痛的适用范围广。针刺镇痛具有广谱性,针灸对多种类型的急慢性疼痛都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既能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又能减轻疼痛的不良情绪反应;第三,针刺镇痛起效快,一般药物在体内有一个较长的吸收和释放的过程,而针刺镇痛一般2 min就能见效。针刺镇痛作用不是由于针刺对机体某个部位或者功能发挥单独的调控作用而产生,而是基于针刺对全身不同部位和系统整体调控的结果,在治疗慢性疾病诱发疼痛的同时促进病变向着正常方向转归。
同类文章排行
- 科学网基于MOND理论的暗物质问题研究
- 新材料让太阳能更“能”
- 扎实推动人工智能落地
- 科学网[转载]《世界中医药》访谈系列:创新针刺
- 科学网从今以后专注于后期的智慧融通融合
- 《现代化科学领导干部读本:现代化100问》出版
- 科学网[转载]埃塞俄比亚第一次抗意之战
- 锂离子电容器负极预嵌锂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科学网2019生产基地落地总结
- 科学家研发出纳微颗粒新剂型
最新资讯文章
- 用MOF封装催化剂令均相/多相优势互补
- CoP电催化合成氧化偶氮、偶氮、胺类化合物
- Ni/NiO双组分界面上的高效碱性析氢
- 余金权课题组报道脂肪酸直接β内酯化的反应
- 科学家成功制备大尺寸DNA纳米管
- 科学家研制出“神奇”水泥
- 科学家研制成功多种超分子荧光材料
- 新型氮化物电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 “晶相混合”制备高性能电催化剂
- 智能策略有望增强肿瘤光热治疗效果
- 科学家研发出高效率绿光发光二极管
- 科学家合成宏观尺寸紫磷单晶
- 研究开发出离子液体稳定高效单原子催化剂
- 新型纳米发光材料有望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
- 非金属碳基催化剂制备研究获突破
- 新技术使制造化肥碳排放量减半
- 小分子“胶水”或能黏阻“舞步”
- 研究人员构筑系列荧光金属
-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锂离子电池
- 科学家首次用烟草实现紫杉醇重要中间体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