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iO双组分界面上的高效碱性析氢
Ni/NiO双组分界面上的高效碱性析氢
电催化反应常为多步反应,中间物种在催化剂活性位点上的吸附-脱附平衡对反应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而碱性HER(碱性条件下电催化析氢反应)是探究这一过程的良好模型:它包含解离水分子并生成中间氢物种的步骤(Volmer步骤),也包含吸附中间物种、生成并脱附产物氢分子的步骤(Heyrovsky或者Tafel步骤)。另一方面,与酸性HER相比,碱性HER需要更多能量才能解离水分子,相关催化剂的活性还有待提高。
最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胡劲松研究员、万立骏院士与合作者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发表研究论文“Steering Elementary Steps towards Efficient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via Size-Dependent Ni/NiO Nanoscale Heterosurfaces”,报道了Ni/NiO纳米异质界面作为碱性HER的双组分活性位点,并系统研究了双组分比例对基元反应步骤和催化活性的调控,指出双组分活性位点的平衡设计是实现高效碱性析氢的关键。
文章首先通过DFT计算说明NiO组分可以加速水解离,而Ni组分可以促进吸附氢Had生成H2。据此,作者发展了一种Ni/NiO双组分比例可控的合成方法,利用Ni纳米晶自然氧化的尺寸相关性,在合成过程中控制Ni纳米晶尺寸以精确调控纳米晶表面的Ni/NiO比例,成功制备得到一系列比例可调且高度分散的Ni/NiO纳米晶模型催化剂。球差电镜、低能电子能量损失谱与拉曼光谱等技术证明了Ni/NiO纳米异质界面的存在;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分析表明,随着纳米晶尺寸从0.7纳米变化至6.1纳米,纳米晶表面的Ni/NiO比例从0%变化至59.5%。
系统的电化学测试表明碱性HER活性与Ni/NiO异质界面的Ni/NiO比值呈火山曲线关系。当纳米晶表面的Ni/NiO比例为23.7%时,碱性HER性能最优,10mA/cm2电流密度时过电位仅为90毫伏,塔菲尔斜率为41 mV dec-1,明显优于类似粉体电催化剂。单位活性位点上的反应活性计算(TOF)也表明该比例下反应最快。为排除样品尺寸变化的影响,文章进一步对相同尺寸的样品进行氧化处理,以调节表面Ni/NiO比例。电化学测试结果表现出相似的结论,即基于XPS测试的表面Ni/NiO比例约为20%时,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碱性HER性能。
分析指出Ni/NiO纳米晶模型催化剂上的碱性HER过程中,水解离步骤优先在NiO表面上进行,吸附氢可以通过转移或溢流至Ni/NiO界面,进而进行高效脱附。因此,Ni/NiO的组成分布与界面可显著影响HER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上述结果表明,组合设计界面双组分活性位点并优化其比例可以平衡各基元反应步骤,从而显著提高碱性HER活性。该思路与策略也为针对基元反应设计和开发高效催化界面、提高催化活性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该研究在球差电镜分析方面与中科院物理所谷林研究员合作、在理论模拟方面与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吕刚教授合作。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来源:科学网)
同类文章排行
- 科学网基于MOND理论的暗物质问题研究
- 新材料让太阳能更“能”
- 扎实推动人工智能落地
- 科学网[转载]《世界中医药》访谈系列:创新针刺
- 科学网从今以后专注于后期的智慧融通融合
- 《现代化科学领导干部读本:现代化100问》出版
- 科学网[转载]埃塞俄比亚第一次抗意之战
- 锂离子电容器负极预嵌锂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科学网2019生产基地落地总结
- 科学家研发出纳微颗粒新剂型
最新资讯文章
- 用MOF封装催化剂令均相/多相优势互补
- CoP电催化合成氧化偶氮、偶氮、胺类化合物
- Ni/NiO双组分界面上的高效碱性析氢
- 余金权课题组报道脂肪酸直接β内酯化的反应
- 科学家成功制备大尺寸DNA纳米管
- 科学家研制出“神奇”水泥
- 科学家研制成功多种超分子荧光材料
- 新型氮化物电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 “晶相混合”制备高性能电催化剂
- 智能策略有望增强肿瘤光热治疗效果
- 科学家研发出高效率绿光发光二极管
- 科学家合成宏观尺寸紫磷单晶
- 研究开发出离子液体稳定高效单原子催化剂
- 新型纳米发光材料有望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
- 非金属碳基催化剂制备研究获突破
- 新技术使制造化肥碳排放量减半
- 小分子“胶水”或能黏阻“舞步”
- 研究人员构筑系列荧光金属
-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锂离子电池
- 科学家首次用烟草实现紫杉醇重要中间体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