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发出纳微颗粒新剂型
科学家研发出纳微颗粒新剂型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基于无定形金属有机框架开发出一种新剂型,可实现酶分子的细胞内高效递送和催化,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细胞代谢产物的原位检测。该工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纳微颗粒为生物剂型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团队研究员马光辉和魏炜等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和创制了一系列纳微颗粒新剂型,成功用于肿瘤、糖尿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工作相继发表于Nat Mater 2018, 17, 187、Nat Commun 2017, 8, 14537、Sci Adv 2019, 5, eaaw3192、Adv Mater 2019, 31, 1801159、Adv Sci 2017, 4, 1700083、ACS Nano 2015, 9, 4925-4938等,部分剂型已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受限于细胞膜的屏障作用和细胞内的降解因素,外源的酶分子难以进入细胞内发挥高效的催化反应。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制备了新型的无定形态金属有机骨架纳米颗粒,用于酶分子的负载。
该剂型能够克服细胞膜屏障,将酶分子高效递送进细胞中,同时利用纳米颗粒的保护作用,保证酶分子的天然活性,进一步借助无定形态金属有机骨架的介孔结构(3-6 nm,晶态结构仅1 nm),强化底物和产物的传质扩散(图1 a-d)。基于上述优势,该剂型可用于细胞内代谢产物的原位检测。
以葡萄糖为例,经过该剂型催化后的产物可以与相应的荧光探针反应,借助高内涵技术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无损伤的实时定量检测,可用于细胞代谢状态的判断以及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区分(图1 e-j),为慢性病的监控和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无定形纳米载体(a)及酶-无定形纳米载体复合物(b)的扫描电镜图;(c)Cryo-EM成像显示无定形载体的结构;(d)酶分子经过负载后的表观活性;不同代谢状态下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图(e)以及对应高内涵图像(f);正常肝细胞(橙色)和肝癌细胞(蓝色)的荧光强度变化图(g)以及对应高内涵图像(h);(i)不同细胞胞内葡萄糖浓度和荧光强度的关系;(j)每种细胞荧光强度达到峰值时的对应图像。
吴晓玲、岳华和张原宇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戈钧、魏炜、张麟和李赛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支持。(来源: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3153-x
图:无定形金属有机框架纳米剂型的构建及其在细胞代谢物原位检测中的创新应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同类文章排行
- 科学网基于MOND理论的暗物质问题研究
- 新材料让太阳能更“能”
- 扎实推动人工智能落地
- 科学网[转载]《世界中医药》访谈系列:创新针刺
- 科学网从今以后专注于后期的智慧融通融合
- 《现代化科学领导干部读本:现代化100问》出版
- 科学网[转载]埃塞俄比亚第一次抗意之战
- 锂离子电容器负极预嵌锂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科学网2019生产基地落地总结
- 科学家研发出纳微颗粒新剂型
最新资讯文章
- 用MOF封装催化剂令均相/多相优势互补
- CoP电催化合成氧化偶氮、偶氮、胺类化合物
- Ni/NiO双组分界面上的高效碱性析氢
- 余金权课题组报道脂肪酸直接β内酯化的反应
- 科学家成功制备大尺寸DNA纳米管
- 科学家研制出“神奇”水泥
- 科学家研制成功多种超分子荧光材料
- 新型氮化物电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 “晶相混合”制备高性能电催化剂
- 智能策略有望增强肿瘤光热治疗效果
- 科学家研发出高效率绿光发光二极管
- 科学家合成宏观尺寸紫磷单晶
- 研究开发出离子液体稳定高效单原子催化剂
- 新型纳米发光材料有望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
- 非金属碳基催化剂制备研究获突破
- 新技术使制造化肥碳排放量减半
- 小分子“胶水”或能黏阻“舞步”
- 研究人员构筑系列荧光金属
-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锂离子电池
- 科学家首次用烟草实现紫杉醇重要中间体合成